Skip to content

构建基于Obsidian的学习生产力系统

Updated: at 07:23

我们塑造了工具,而后工具也在塑造我们。 ---- 麦克卢汉

尽管这篇文章完全是基于 Obsidian 这个工具来展开的,但严格意义上来讲,我并不希望它是一篇介绍 Obsidian 的文章,更多是基于 Obsidian 搭建一套自己的个人生产力创造系统,是基于个人使用的经验总结,也是逐步沉淀下来的一套实践方法论,因此有强烈的个人偏好,当然,我会尽可能把我遇到的问题,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告诉大家,希望对你也有所有启发!

一、背景

创造力不是靠灵感凭空而来的,而是一套完整的流程机制来产出的。

就像很多人经历的一样,前前后后,我也使用过非常多的「笔记类」工具软件,初衷其实很简单,遇到想记的能够快速记下来,想用时能够快速找出来。Evernote、Gitbook、语雀、Flomo、Apple Notes、Notability、Roam Research、Logseq、Notion、实体笔记本,不列不知道,一列吓一跳。

到目前,留下来在使用就下面四个:

这里的使用百分占比只是根据真实情况的一个估计,并非精确数字。

之所以一直在尝试,主要是没有建立一套适合自己,满足前面描述初衷的系统。不知大家有没发现,很多时候,我们记了很多内容,链接、金句、想法、摘录笔记,记了一堆,但却很少用到,记了不用,就纯粹是一个笔记存储了。

目前基于 Obsidian 这套系统的使用情况是:

  1. 稳定产出。使用两年左右,生产超过 2500 张卡片,平均下来稳定每天生产 3 ~ 5 张卡片。
  2. 使用频率极高,以前遇到一个问题,首先找搜索引擎,现在基本上都是先进入系统提取。
  3. 灵感触发器,很多有启发的想法都来自于这套系统,而非凭空产生。

真正实现了想记的时候能够快速记下来,想用时能够快速找出来,偶尔还会引出一些新的灵感和启发

二、原则

实际上这套系统是自然生长而成的,在生长的过程中,记录下了一些自己使用的原则及反常识点,这也是我个人觉得最值得分享的。

1. 基于卡片的创作

在用 Obsidian 记录的过程中,逐渐养成了卡片记录与创作的习惯,卡片这个概念最初是源于卢曼(Niklas Luhmann)的卡片记录法

但真正对我启发很大的是来自于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得主 Dustin Lance 介绍他的剧本创作流程的一个纪录片视频。

Dustin 整个剧本创作的核心流程是围绕卡片来进行的,从搜集的材料中提取内容,转换为卡片;将一部电影的剧本长度转换为排满一张桌子的卡片,然后对整张桌子的卡片进行排列、删除与重组;对铺满整张桌子的卡片确认后,这时已经对要写的东西非常熟悉了,剩下就是将这些内容转化为剧本。

当时看到这个视频,非常惊讶,惊讶于卡片组合与创造的魅力,惊讶于文学创作原来不仅仅是靠灵感,更需要一套科学的流程。

也强烈推荐大家看看这个视频: 奥斯卡编剧教你写剧本 。实际上,下面几条原则也是基于卡片这个基础来谈的。

2. 坚持原子化记录

原子化记录。一张卡片就是一条想法,一个节点,节点越原子化,你就越容易写入,节点与节点之点的排列与组合也就更容易促进创造。

刚开始卡片记录的时候,人们习惯性会将所有脑袋中的想法一股脑全写在一张卡片中,这样做带来的问题是,一张卡片实际上讲了多个点,在添加卡片之间的关联时就犯难了,卡片之间的关联不容易明确,未来要用时,提取也就更难

Obsidian 中,尽管一条笔记就是一个 Markdown 文件,但在记录时,因为创建和管理的成本很低,脑袋里就只有卡片,完全忘记一个个具体的文件存在了。

3. 注重链接而非收集

链接优于一切,每张卡片就是一条想法,这条想法通过双向链接与其它节点关联,最终构成了整个知识网络,这个网络的质量则取决于这些相互链接的节点。

在实际使用中,这里的链接其实分为两类:

我现在写卡片的时候,已经养成了这样的习惯顺序,先写来源 → 再写关联 → 最后才写卡片主体内容。充分利用 Obsidian 的模板功能,我们可以将卡片的基本结构创建好,这样更不会忘掉填写来源与关联了。

节点之间的关联越多,呈现在你面前的机率也就越大,记忆与检索的难度也就越低。

4. 注重数量而非质量

最初是在 David Perell 的一篇文章 《The Ultimate Guide to Writing Online》 中看到这个观点的,他写到

Focus on quantity over quality at first. If you publish something every week for a year, you’ll gain tremendous insights into what you should be creating. 首先注重数量而不是质量。如果你连续一年每周发表一些东西,你会对你应该创造的东西获得巨大的洞察力。

这一点比较反常识,我们在记录与创作时,如果刚开始过于注重质量,往往很难进行下去,而且,对于一套基于卡片的系统来说,只有当卡片积累得足够多时,卡片之间更容易组合创造,才会慢慢从记录走向创作。

卡片并非一成不变,随时可以迭代完善。整套系统也是随着卡片的积累在不断进化的,我自己的经验是,当卡片积累超过 500 张时,知识网络的力量也就慢慢开始出现了,你准备写一张卡片,系统中快速搜索,很可能有与正准备写的卡片相关的内容已经记录了,立马添加上链接,或者直接更新之前的卡片,无论怎样,整个网络的质量都在不断提升。

优先注重数量而非质量,实际上也在提醒我们需要转变一种思维方式,数量是需要主动去积累的,而质量是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的。

下面是我较早写的一张卡片,可以看到,从内容本身上来,写得甚至不太通畅,但要表达意思是清楚的,毕竟卡片系统是私人使用而并非公开发布的,这样就够了。

最关键的是一张卡片只说一件事,来源与关联必须考虑到(从日期可以看到,有一张关联卡就是后面才加的)

5. 强调卡片思维

Obsidian 当作一个卡片生成与创造工具,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笔记管理与存储工具,这是一个基础前提。

当你把这些文档或文件抽象为卡片(Card)后,你思考更多是,如何能生产更多的卡片,如何在卡片之间建立更多的链接,如何通过卡片的灵活组合来进行创造

下面这张讲从数据到智慧的图刚好能表达这种思维方式。


大的原则聊差不多了,终于说到很多人可能更感兴趣的,也就是一些具体的操作实践,下面一一为大家呈现。

三、选择 Obsidian 的主要原因

兜兜转转,最终选择 Obsidian,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快,并且刚好够用。没想到这一点占了主要因素,但快确实很关键,快带来的好处是,极大降低了使用负荷,让整个使用的感觉非常流畅。

1. 打开快

Obsidian 并非一个网络应用,而是一个客户端程序,所有记录的文件都是以 markdown 文件本地(离线)存储的,这一点和 NotionRoad ResearchHeptabase不同,后面这几个都是基于 Web 的,慢了不是一个等级。在 Obsidian 里打开文件几乎都是极速秒开。

之前对酷炫的 Obsidian 全局视图呈现感兴趣(对,就是文章开头那幅图),有在社区看到他们的开发团队谈到,最初是使用的 D3 库来创建的,但对渲染效率不满意,后来整个这一块全部用 WebGL 重写了,从这一点也看得出,他们对于整个软件的响应速度是很在意的。

2. 录入快

快捷键配合模板,创建卡片非常快,下面的录屏显示,借助模板,创建一张卡片的基本框架几秒钟就可以完成。

3. 检索快

Obsidian 中,模糊检索特别方便,比如说,我前面那张「笔记与网络」的卡片,我想找出来,只需要两步。

Obsidian 中,同样提供了基于文件内容和标签的全局检索,但我使用得并不多,90% 以上的场景直接通过上面的步骤都可以实现。当然,能做这一点,也源于我后面会讲到的一套好用的文件命名规范机制。

4. 同步快

Obsidian 中所有文件都是本地存储的,但为了多设备使用,需要文件同步,最初我是自己配置的基于 iCloud 的同步方案,但时常遇到同步不及时的情况,也折腾过一些其它方案,最后还是购买了官方提供的同步服务。

不得不说,官方的同步服务做得真好,多设备同步极度顺畅,几乎全是实时同步,有两次换手机,需要全部重新同步,也非常快,没遇到任何问题,如果需要多设备同步,个人还是非常强烈推荐官方的同步服务。

大家也可以评估一下自己现在使用的工具或流程方法,看是否能做到上面这几点,如果能做到,恭喜你,你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生产力系统。

5. 刚刚够用

这一点比较个人化,在使用 Obsidian 之前,用 Notion 更多,但 Notion 毕竟是一个基于 Web 的应用程序,打开和检索内容确实较慢,更适合比较长的文档及协作需求,Notion 独创的 Database 设计非常棒,但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尤其是在通用性和迁移这一块,鱼和熊掌有时真不能兼得,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吧。

过程中又尝试了 Road ResearchLogseq,RR 也慢,而且挺贵的,Logseq 其实挺不错,不过默认基于大纲(Outline)的设计方式并不太喜欢。

大部分基于大纲设计的工具,特别适合块(Block)的双向链接,一行就是一个块级内容,但我自己的使用感受是,块(Block)层级的链接粒度太细了,不太利于提取与创造,因此尽管后来 Obsidian 也支持了块级双向链接,但我也基本没用,卡片级的粒度对我来说刚刚够

这一点比较有个人倾向,因为我采用的是以卡片为最小单位来进行知识管理与创造,我也有看到别人基于块的方式在使用,用得也挺好的,所以这本身不是问题,关键你的策略是什么。

四、Obsidian 基础配置

在安装好 Obsidian 后,有一些基础配置,对日常使用会有一些有帮助。

1. 开启同步

我会用到移动端(主要是 Iphone 和 iPad),因此优先开启了同步,目前使用的是官方的付费同步服务。同步选项基本上是打开的,包括插件同步、图片、音频、视频等的同步。这一点 Obsidian 做得也很好,各种配置打开后,移动端的使用体验与桌面端几乎完全一致。到目前为止,整个仓库大小 700 M 左右(离上限 50G 还差得远)。

顺便说一句,Obsidian 的移动端也做得非常好,还曾获得了苹果每年的年度推荐工具称号。

2. 开启 Vim 键绑定

长期以来,自己比较习惯使用 vim 模式来编辑文字和代码了,Obsidian 默认也支持 vim 模式,通过 `Editor > Vim key bindings),开启即可。

3. 选择适合的主题

一款适合的主题使用起来会比较舒心,这个看每个人的喜好,偶尔换一换也挺好的,我总共只使用过三款:

4. 熟悉常用快捷键

快捷键可以极大提升使用效率,可以在 Hotkeys 里去查看或修改,除非特别需要,不建议修改默认的快捷键!

下面是一些我常用的快捷键。

说明:上面的快捷键是针对 macOS 的,如果使用 Windows,通常是将 键替换成 win 键, 键换成 alt 键。

5. 其它配置

五、Obsidian 最佳实践

1. 少用插件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 奥卡姆剃刀定律

这一点我也是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使用后的感受。以前也特别爱去折腾各种功能强大的插件,在 B 站或 Youtube 随便一搜,也是各种插件使用的教学视频,观看量还特别大。

不是说插件不好,尽量少用插件基于下面三点考虑:

  1. 还是为了快,插件过多,必然会对软件的性能和稳定性有所影响
  2. 既然记录的卡片原子化了,每张卡应该都比较简单,并不需要特别复杂的内容,大部分插件也就没必要了
  3. 迁移,很多插件会对内容格式有一定影响,对于后续迁移会带来一些阻碍

看了下,目前正在使用的第三方插件只有下面三个:

使用这三个插件仅仅是因为刚好满足我的需求,也并未增加过多的复杂度。使用 Dataview 的一些页面在加载速度上还是会稍微有一些影响,所以也只会有有限、特定的页面中使用。不能破坏整体系统对「快」的要求这个关键需求。

Obsidian 中很多功能强大的高质量插件,如 Advanced Tables高级表格制作 、Excalidraw 手绘风格绘图、Mind Map 思维导图制作等,选择自己合适的就行,别老是在折腾这些插件,却没生产多少内容,得不偿失。

2. 文件命名规范

在个人知识管理实践中,文件的组织与管理一直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有太多讨论的文章和视频。

其实无论是文件夹组织还是文件命名,都是为了在使用时能够快速提取,就像我们传统在硬盘上存储文件一样,弄了一套非常完善的多层级文件夹,但要用时半天找不到,肯定就不是一种好的组织方式。

Obsidian ,全局快捷键 ⌘ + O 打开检索栏,模糊检索功能非常好用,正是因为有了这一点,我现在已经完全摆脱文件夹组织的困扰了,甚至也很少使用标签(Tag)了,所有的重心都放在文件的命名上了,事实证明,这个方向是对的,基于文件名的模糊检索方式,效率提高了不知多少倍

每个人的文件命名习惯都可能不太一样,建议大家多琢磨一下这一点,对于提升使用效率有极大的帮助。

我目前的文件命名由三部分构成,像下面这样:

下面来具体看一些文件命名例子

1. 普通卡片示例

2. 人物卡片示例

国外人物加上中英文也是为了便于检索

3. 书籍卡片示例

4. 周计划卡片示例

5. 学习卡片示例

6. 待办事项

7. 内容地图 moc

可以看到,通过这样的文件命名方式,其实变向将原有的文件夹,甚至部分标签融入到文件名里去了,再配合卡片原子化的书写原则,带来的最大的好处是:真正实现快速检索到需要的文件

注:关于文件命名规范,是我这套系统能够快速运转的关键,对于现有的工作和创造流程有很大的帮助,因此这部分迭代的比较勤,现在规范慢慢稳定了,最近会把 1.0 版公开出来。

实际上,一个好的生产力系统,输入只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能够快速检索(提取),检索应该是非常频繁并且高效的,因此系统中很多简化与设置都是为了最终实现高效检索和提取

3. 善用模板

模板使用频率还是比较高,对于常见的卡片类型,我都有创建对应的模板,最常见的就是卡片模板了,模板相对来说也比较偏个人化,下面是我目前使用的一些模板。

以普通卡片模板为例,内容其实非常简单,主要就是一些简单的替换符号使用:

3. 内容地图 MOC

内容地图(MOC,Map of Content 的简称)就是一张卡片(笔记),一种特殊的卡片类型。,MOC 这个概念最初由 Nick Milo 提出 In what ways can we form useful relationships between notes?,感兴趣的可以去原文看看。

举个例子,我现在创建了很多与卡片使用相关的笔记,这时我可以创建一个与编程学习相关的内容地图(也就是一篇笔记),这篇笔记里把与学习相关的笔记直接引用关联进来。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 MOC 的真正意义并不是分类,而一种「面向主题」的设计,它与目录也不同,内容地图是灵活的,是流动的,根据需要随时可以更改,而目录只是一个具体的,比较固定的,用线性形状来组织内容的一种结构。

MOC 使用很简单,但足够灵活,它为我们提供了看待卡片的不同视角。经常使用就会有这样的体会了。

下面的截图展示了我的一张主题为技术栈(techstack)的 MOC 卡片在全局视角下的关联 。

4. 随机漫游

随机漫游,实际上是给我带来很大惊喜的一个小功能,其实就是随机帮你在所有卡中挑选一张显示出来,随机带来的好处就是意外惊喜,有些卡片如果不是主动搜寻,很少有机会打开,但随机就给了一个机会让它可能出现在你的面前,感觉这是强化整个知识网络的一个非常棒的功能。

无论是在 Obsidian 桌面端还是移动端,这个功能都很好用,使用没任何负担,我一般在坐地铁、休息或脑袋放空的时候就会刷一刷,经常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灵感和启发。

比如说,我在手机上设置了通过下拉来触发随机漫游的动作,非常方便,下面是一个实际使用的演示图。

这是被大部分人忽略掉的非常有价值的功能之一。

5. 文字替换快捷输入

另外,为了减少重复输入,我现在是使用 Raycast 中的 snippet 功能 创建了大量快捷输入语,方便文字和符号录入,下面是部分我常用的快捷输入

最好自己有一套自己的习惯方式,积累下来,会方便很多,也不仅仅只在 Obsidian 里使用,这种配置通常是全局的,任何地方都可以使用。

Mac 自带的文本替换功能也可以实现同样的功能;也可以使用功能更强大的一些专业文本替换类工具,如 aTextTextExpanderTypinator 等。

六、小结

如果你正在尝试使用某些工具构建自己的学习生产力系统,请反过来思考,我们构建这样系统的目的是什么,一定是为了使用和创造,而不仅仅是存储,如果你记得很爽,从来没用,不一定是你懒,可能是这套系统流程有问题,不适合你

希望本篇文章对你有所启发。


Previous Post
2023 年终总结
Next Post
如何记住任何东西?基于间隔重复的学习实践